位置导航: 网站首页 > 学会学术 > 建言献策 >

关于发展我市生态农业的建议

日期:2013-04-03 10:37|来源:未知 作者:春秋

 

关于发展我市生态农业的建议
徐爱琴 泰兴市农学会 农  艺  师
罗  列 泰兴市农学会 高级农艺师
吴金春 泰兴市农学会 高级农艺师
(《科技工作者建议》2013年第1期总第38期)
 
多年来我市励精图治,生态农业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动态变化大。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全民共建,才能使田园更加净化、家园更加美化、生态更加优化。客观分析我市的生态农业建设现状,有优势,有弱项,同时也有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充分利用优势,培强弱项,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把我市生态农业建设工作提升到更高水平。
一、我市生态农业建设的优势
我市生态农业建设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理区位与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泰兴地处我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境内水陆交通便捷,是苏中地区通江达海的重要枢纽,温光水资源充足。二是生态农业建设基础设施优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机化建设、特色农业建设、环境整治建设和农田林网建设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弱项
在客观分析我市生态农业建设优势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弱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由于受资源、市场意识、种植习惯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市农业结构布局与生态农业和市场农业的要求差距仍然较大。二是农产品质量存在一定隐患。我市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虽已初具规模,但农民的农产品质量意识还很薄弱,推广落实各种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产品品质的保障措施难度较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尚未真正建成。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我市虽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5家,但国家级龙头企业只有1家,省级龙头企业只有4家,带动力偏弱。土地经营规模偏小,农民人均经营土地面积仅为1.49亩,造成农业产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四是经济社会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影响。一方面,我市要保护生态,增殖资源;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诸多压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给生态农业建设带来了新的难题。注重发展速度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
三、我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机遇
客观来看,我市生态农业建设机遇很多。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虽对农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使农业有了更高的发展平台。发展生态农业在带来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可激发生态农业建设的内部原动力。近年来,生态农业建设由点到面在全国快速推进,各级政府对生态农业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如建设扶持资金力度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对生态农业建设实行政策倾斜等,这些都为我市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动力。
四、我市生态农业面临的挑战
在机遇面前,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泰兴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三废排放量和农业面源污染逐年增加。同时,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二是政府在宏观层面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操作难度越来越大。如何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起来并发挥最优作用,是我市生态农业建设所面临的新的巨大挑战。
五、关于发展我市生态农业的建议
我市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对待优势和劣势,狠抓机遇,紧扣发展目标,围绕建设内容,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寻求建设路径。应高瞻远瞩,杜绝低水平建设,避免重复建设,推进我市生态农业向高起点、高层次发展。
(一)变革农业生产方式,构建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体系
应适度调整农林牧渔品种结构,抓好优质品种的引进开发和提纯改良。在蔬菜生产和粮油病虫害防治上,应大力推广防虫网和频振杀虫灯。在畜禽养殖上,应大力推广酶制剂饲料技术和发酵床技术,以防止畜禽粪便污染。应加快农村秸秆综合利用步伐,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二)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发展生态与休闲观光农业
农业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以往主要重视发挥生产功能,以求提供充裕的农产品和工业原辅材料。生态农业追求的目标不仅如此,它更强调和体现生活、生态作用,力争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建设绿色泰兴,应大力发展林果业和渔业,开发农业的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功能。推广林地散养鸡、种草养鹅、发酵床养猪、“猪—沼—果”、特水混养等模式,开发田园风光欣赏、农业实践体验、农产品现采现卖等形式的农业旅游项目,凸显生态农业的功能,提高经济效益。
我市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除了交通通讯便捷、社会服务先进等物质基础条件外,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资源储备:
1、农耕文化深厚,物种资源丰富。
我市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旱粮杂谷特色鲜明,猪油酒特产诱人,畜牧业发达。新时期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弱筋小麦已成为省内面积最大、质量最优、产业化程度最好的产业。此外,优质稻米、双低油菜、高效设施园艺种植以及生态畜禽和特种水产养殖等产业发展迅猛,可圈可点之处名目繁多,鉴赏观光之地不胜枚举。
我市是知名的“银杏(又名白果)之乡”和“生猪之乡”。全市年产银杏800万公斤左右,约占全国银杏总产量的1/3。泰兴大佛指白果具有果大、壳薄、仁饱、浆足、营养好、耐贮藏、无公害等优点,被1999年昆明世博会授予惟一“无公害白果”称号,并享有永久冠名权;2003年“泰兴白果”商标通过注册,成为全国惟一的白果证明商标;2004年“泰兴白果”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认证,成为继洞庭碧螺春、阳山水蜜桃之后的全国第三个以地名命名的农副产品证明标识。全市常年生产优质商品猪100万头左右,上世纪60年代曾受到国务院表彰。
泰兴元麦(裸大麦)粯子粥更是名闻遐迩。上世纪80年代《香港大公报》曾载文盛赞泰兴元麦子粥为“泰兴咖啡”。 泰兴小籽花生因其品质佳、产量高,早在1964年就受到国务院嘉奖。
长江和内河盛产各种水产品,“江中四鲜”久负盛名,“内河特水”珍鲜颇多。我市还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江豚,有国家级斑点叉尾鮰良种繁育场,年供种苗3000万尾。我市还是一个候鸟纷至沓来、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在沿江驻足停留的候鸟数不胜数。
2、人文底蕴丰厚,旅游资源丰富。
“江浙泰兴独立支部”、“杨根思烈士陵园”以及苏中“七战七捷”、“黄桥决战”等,向人们昭示着英雄的家乡、英勇的人民在战争年代的辉煌。
我市不但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还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
“生在苏杭,住在泰兴”意指出生在人间天堂的苏杭,居住在房屋高而宽敞的泰兴,则为人生美事。泰兴特色民居—穿堂三进的“七架梁”与周庄民居、徽州民居相比毫不逊色,堪与北京“四合院”媲美。泰兴朱东润(当代教育家)纪念馆、黄桥丁文江(当代地质学家、戏剧家)故居、黄桥何氏宗祠作为泰兴民居的杰出代表,使在泰兴居留过的外地客人流连忘返。
泰兴“仗头戏”、鼓书说唱、草台班戏、琴棋书画、古玩收藏等,展现了泰兴人高尚、高雅的娱乐享受。季三鞑子、三妃墩、三井巷等名人传说、民间掌故和趣闻轶事,又是游客必不可少的闲暇谈资。庆云寺、禅慧寺、宝塔湾等更为我市生态观光旅游增添了古代文明色彩。江鲜餐、全鱼宴、全羊席,黄桥烧饼、刘陈“猪四宝”、宣堡小锟饨、毗芦“猪手”、新市“覆烧饼”等,体现了泰兴人精巧的烹调技艺,足以让游客一次享受,终身难忘。
我市拥有几十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其中深水岸线3.4公里,浅水岸线6 公里,江滩、江心洲风貌独特。全国湿地专家、江苏省林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宝生考察后认为,泰兴长江湿地是国内乃至世界上各方面条件最好的湿地,蕴藏着难以估量的开发潜力和无限美好的开发前景。目前,我市江堤沿线除了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外,还建起了独具特色的江滩农场、渡假村、垂钓休闲中心等。江边采风不失为高朋雅客减轻现代快节奏生活压力的游乐方式。
3、众多农业旅游景点已经建成。
目前,济川街道在原有农业园的基础上,建设多功能、全方位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将成为城郊新的休闲旅游场所;位于新街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宣堡镇的古银杏森林公园已成为广受追捧的旅游热点;黄桥镇的文明古镇建设和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方兴未艾;姚王镇桑木村和黄桥镇祁巷村的现代农业示范村建设异军突起;沿江高速公路的建成,江滩湿地和江心洲的开发红红火火。这些都为我市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优越条件。
建设泰兴生态观光旅游农业高地,必须以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核心,以打造旅游强市为目标,以增效增收为方向,以求取得最佳效果。这将对提升我市知名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创业就业,发展地方经济和致富农民等有着不可限量的作用。
(三)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
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为重点,以农业标准化为抓手,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强化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和源头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使农户都能按标准生产。健全农产品的监管体系,加强产品认证后规程执行与记录的延续性,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同时加强生产源头和生产过程的监控,严禁高毒、高残留农(兽)药的使用,消除生产环境的污染。
(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以规模和批量商品化促进市场发育,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形成批量生产,推动各乡镇在主要集贸市场开设无公害、绿色食品专销区。积极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吸引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企业应加强宣传和包装,延长产品链,扩大产品的市场影响和品牌知名度。发展订单农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实现农、工、贸一体化。
(五)实施科技兴农,保障生态农业长足发展
抓好对专业户的重点培训和对广大农民的全员培训,普及农技知识,提高先进的栽培、植保、土肥等技术的入户率。通过典型示范、参观学习、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让农民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熟练掌握并自觉采用新型农业技术,积极投入到生态农业建设之中。
(六)实行城乡互动,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发展生态农业,要围绕满足城市和农村不同层次的需求,有效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村能源利用方式资源化,居住方式小城镇化,垃圾处理方式集中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综上所述,我市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直接关系到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使我市百万人民真正看到:生态农业带给我市的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环境生态增量(生态文明),同时给我市人民带来的还有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璀璨的精神文明。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春秋 | 阅读:

苏公网安备 321283020014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