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网站首页 > 学会学术 > 建言献策 >

关于在我市公路客货运输汽车行业逐步推广使用天然气的建议

日期:2012-10-25 17:21|来源:未知 作者:春秋

 

关于在我市公路客货运输汽车行业逐步推广使用天然气的建议

梅预成  泰兴市交通运输协会  经济师

(《科技工作者建议》2012年第3期总第35期)

一、逐步推广清洁能源,加快节能减排步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运输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基础性产业,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对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行业。推广清洁能源、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是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对此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均提出了明确要求。

今年六月上旬,省交通运输协会、省交通运输厅节能办和省运管局在苏州联合召开了全省推广使用天然气车船发展绿色运输现场会,省内部分陆上运输企业和单位介绍了率先使用天然气汽车的成功做法。会议对全省交通运输系统今后一段时期推广使用天然气、进一步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做了部署。

我市汽运总公司在全市先行一步。2011年,汽运总公司投入资金近400万元,在公司内建成LNG(液化天然气)加气站一座,液罐体积为64立方米,可供101辆市内农交车及南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昆山客运班线营运车辆加气使用。自投入使用以来运转正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公司目前拟申报再建一座CNG(压缩天然气)加气站,供我市营运的出租车加气使用。

二、运输汽车使用天然气的优越性

液化天然气是经净化和液化后形成的,液化后其体积只有液化前的1/625,其主要成份是甲烷,几乎没有杂质。与传统柴油车相比,液化天然气汽车排放的有害气体大幅降低,其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减少24%,一氧化碳减少97%,碳氢化合物减少72%,碳氧化合物减少14%,苯、铅、粉尘等固体颗粒物减少100%,综合排放指标降低约80%。其优越性主要有:

1.能量密度大。液化天然气的能量密度约为压缩天然气(CNG)的三倍,其液气体积比为1625;

2.汽车续驶里程长,可达400KM以上;

3.加气站建设投资小、占地少、无大型动力设备,且运行成本低、无噪音;

4.使用安全。液化天然气蒸汽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5%以上才能燃烧,不像汽油和柴油蒸汽达到1.4%甚至0.6%就能燃烧,而且LNG蒸汽的自燃温度也要高得多

5.可用专用槽车运输,建站不受天然气管网制约,便于规模化推广;

6.可显著降低车辆运行成本。据我市汽运总公司客运车辆使用液化天然气与以前使用柴油相比较,百车公里燃料费节约幅度为27.3%。以每车每天行驶500公里计算,全年运行330天可节约成本费用78870元,行驶里程越高节约成效越显著。该公司现使用液化天然气为燃料的101辆车每年可为国家节省一大笔成本,据测算所有投资可望在两年内全部收回。

根据我省部分专业运输企业和我市汽运总公司油改气工作的运行实践看,运输车辆使用天然气的优越性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节约燃料运行成本,提高营运经济效益;二是节能环保,对环境污染小,对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净化城市环境有一定作用,是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的必经之路;三是安全可靠,从天然气汽车出现以来,相对于用油车而言,重大燃烧或爆炸事故极少。

三、关于在我市公路客货运输汽车行业逐步推广使用天然气的建议

鉴于推广油改气工作统一思想认识是前提,加之一次性购车投入较大,专业运输企业或供气经营单位投资建设加气站也需要循序渐进,特别是现有营运车辆油改气技术标准不统一,这些都给车辆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困扰,影响了车辆改装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所以,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引导、强化激励、统筹协调,确保工作实效。根据我市市情,我们对逐步推广客货运输汽车行业油改气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工作规划。市政府应明确油改气工作中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当前首要的是要明确泰兴城区建立加气站的规划布局,并要求相关部门就建设加气站所需资金等要素积极上争,掌握工作主动权;

2.积极引导专业运输企业车辆更新,新增运力尽可能选用国家定点企业生产的LNGCNG燃气车;

3.建议政府出台车辆油改气的奖励激励措施,以调动相关部门及企业的工作积极性;

4.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对汽车维修行业改装或维修燃气车辆的资质等级、技术标准要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其经营行为的合法性和安全性。要严把质量关,逐步建立健全改装或维修时出厂质量检验体系,对所有改装车辆都建立详细档案,实行一车一档;

5.驾校在驾驶员的培训内容和教材中应增加燃气车辆的操作技术要领和注意事项;专业运输企业在招聘新驾驶员时应要求发动机厂方、燃气站、气瓶厂方的技术人员对驾驶员进行日常使用和常见技术故障排除等内容的技术培训;

6.物价部门要对市场供气价格进行调控和监管,防止价格大幅波动,影响用气企业成本,最终妨碍实施节能减排的能源发展战略。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春秋 | 阅读:

苏公网安备 321283020014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