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网站首页 > 学会学术 > 建言献策 >

生态河道建设有关问题初探

日期:2011-08-23 10:16|来源:未知 作者:春秋

生态河道建设有关问题初探

戴福平   泰兴市水利学会  高级政工师

(《科技工作者建议》2010年第4期总第26期)

生态河道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它以保护河道系统中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创造和谐的自然景观为前提,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改造成水系统、土壤系统以及生物系统三者相互涵养的近自然状态。生态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形态的必然结果,既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利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现就生态河道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河道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生态河道建设的必然性

(一)河道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河道淤积严重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农村传统水土良性循环方式“罱河泥”成为了历史,其结果导致河道淤泥淤积加速,河床普遍抬高,降低了容蓄和防灾减灾能力,造成河道导流行洪、泄洪、滞洪和引水灌溉等水利防灾功能生态的失衡,出现“小洪大涝”、“大洪特涝”和干旱缺水甚至无水的生态灾害。

2、河岸塌损

由于长期受船行波的冲刷、人为损坏和水土自然流失,河道两岸坍损严重。据调查,一般年冲刷坍损河岸1015厘米,部分河段河岸整块坍塌。导致河道断面缩小,河床抬高;流速流量降低,行水不畅;河堤高度降低,堤顶宽度缩窄,河道生态形成恶性循环。

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多数将河道两侧河堤保护范围的土地承包到户,有的已被水利部门进行了确权划界,但农户照样占用,他们惜地复耕指数较高,水土保持性栽桑、植树少且零星,故未能形成条带状绿色植被保护河岸,致使河道护岸水土流失状况未能改善。

3、水体污染,水质恶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废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使河网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水环境质量。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药、化肥的使用等。河道的严重污染、水质恶化,不仅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导致河道及其两岸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特别是一些对人类有益的或有潜在价值的物种消失。

4、行洪排涝能力不足

交通建设、村镇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占用河道相当普遍,如占用河道进行房地产开发及建设工业厂房和乱建民用码头等现象经常发生。由于河道被侵占、淤积,河床壅高,调蓄容量减少,造成河道行洪排涝功能衰退,而城市排水管网与城市河道不配套,排水系统不协调,则致使城市排水矛盾十分突出,城市调节供水能力越来越低,暴雨过后,地面积水严重,给市民正常生活带来较大不便。

此外,忽略了河道自然岸线的合理性,过分裁弯取直,不利于削减船行坡,也不利于水生植物生长。而采用混凝土、浆砌石等直立式护岸,片面追求河岸硬化覆盖,则影响了河道环境、生态系统及其动植物、微生物生存环境,断绝了人与水的亲近关系,破坏了原有生态平衡,失却了河道的生命力。

(二)生态河道建设的必然性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形态的必然结果。水利建设发展历来是与农业生产发展密不可分并为之服务的。我国的农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低级的吃饭农业到温饱农业;由温饱型农业发展到小康式农业,又发展到种源、生态、装备的现代化农业。水利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单纯为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服务的温饱型农田水利,发展到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的“小康型”农村水利,又发展到综合型的乃至现代化的农村水利。每个发展阶段对水利建设与河道整治的目标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注重的是水利工程建设,而很少考虑水利工程与自然的协调,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整治河道的方式似乎已经成为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河道整治有了新的发展,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追求豪华洋派,硬质工程比比皆是,投资规模日益庞大,河道整治出现了新的“硬伤”。于是,生态型河道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问题。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水利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目标。资源型水利的河道应当是生态的。生态型河道建设更多的强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在水利建设中对河道整治做到江河不断流,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水质不恶化,注重生态河流具有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现代社会人类渴望回归自然、渴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是当前水景观建设的最简单直接、自然生动的客观反映,生态型河道本身就是一种景观。水景观建设是与城市的现代化相联系且密不可分的,是城乡一体化水利建设中体现水环境的重要方面。现代城市概念不再以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为唯一指标,而应当体现生态、人文、活力。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生命之源,是资源、是财富、是生机、是文化、是景观,是城市文化底蕴和文明素质的象征。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型河道,就是在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和农村。

二、生态河道建设的目标要求、特征、类型及主要内容

(一)建设的目标要求

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生态型河道是符合防洪排涝安全要求的除害兴利工程,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生态型河道建设并不是要求我们刻意地追求某种形式,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概地排斥硬质工程,而是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河道整治,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形成河道形态的简洁朴素、自然通畅、水质改善、水体调活和岸绿景美的局面。

具体地说,一是水质目标。遏制水污染恶化趋势,使水质得到全面改善,实现水清的目标,为恢复和重建水生态系统,形成沿河经济带、生态带、景观带奠定水质基础。二是河岸整治目标。使分散的、孤立的水系联成流动、循环的水网系统,满足亲水要求,实现水系连续、整体和通畅的目标。通过生态护岸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和景观舒适度,为沿河经济带建设和腾飞提供水景观支撑。三是生态目标。在水质改善的基础上,通过植被体系建设,使沿河植被和水中生物得到恢复,做到水清、岸绿,实现河道水生态化目标。对于有水文化特色的水系,要结合名胜古迹、旅游景观、水上运动和娱乐等项目,为其提供水环境保障。

(二)建设的特征

1、生态型河道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型河道是亲水型的,在体现以人为本的同时,更加注意和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样可以避免水利工程建设的盲目性和投资的随意性,特别是避免水利工程硬质化、园林化的倾向。

2、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化。事实上,水利工程的建设本身是对自然原生态的一种破坏,只是在整体上权衡利弊得失时这种破坏利大于弊而值得干。生态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平衡的。因此,建设生态型河道时必须极大地关注恢复或重建陆域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形态,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硬质工程。河岸选择栽种的树种、草种尽可能用本地、土生土长、成活率高、便于管理的,即便是杂树杂草也不要紧。由此来充分体现河道整治的生态理念。

3、生态型河道整治应该是渐进式的。无论生物多样性的重建,还是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恢复,在河道整治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如果不注重生态而快速地实施环境水利工程,往往会导致自然环境的不和谐。

(三)建设的类型

在生态河道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分类推进生态河道建设。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原生态类河道。主要是农村的小河小沟。对这类河道要尽量保持其原来的自然形态和走势,做好清淤、水毁修复。二是防洪类河道。主要是防洪骨干河道。对这类河道要按照防洪标准进行建设,做到防洪安全与生态兼顾,确保在标准洪水内的河道安全。三是景观休闲类河道。主要是城镇、农村内部河道。对这类河道,在建设中要突出生态性、亲水性、景观性,建成集防洪、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工程。同时,在护岸建设上,要摒弃单一的桨砌块石护岸形式,更注重河道的自然形态,建设“季节性河道”护岸、削坡底护岸、生态型砌体护岸等。

(四)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是轮回清淤。清淤是提高河道自净功能的主要手段。对河道清淤要根据河道淤积情况,安排57年轮回清淤一次。并根据河道的特性,采用水枪喷流和机械挖掘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工效。

二是护岸护坡。护岸护坡要注重美观与生态、财力与实用相结合。在通航河道和居民聚集区有计划地逐步建设生态型硬化护岸,以防止水土流失;对其他河道要大力推行以植物绿化为主、水生植物为辅的生态护岸护坡方法,节约投入成本。

三是注重保洁。建设完善生态河道长效保洁制度。以“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河中无垃圾”为保洁目标,全面落实生态河道保洁责任制,建立以“定人员、定河道、定责任、定报酬”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河道长效保洁管理体制。

四是岸绿景美。对岸边进行绿化、美化和景观建设,使河流、绿地、树木之间形成网络,营造数量多、连续性强、物种丰富的生态环境,使整个河道及周边的生态系统富有生机和可持续性,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生态河道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对建设生态河道大部分干部群众认为非常必要,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但也有两种不同想法:一是感到现在各项建设任务重,建设生态河道还没有精力,得慢慢来;二是认为生态河道建设要求高、投入大,河道开挖还要涉及农户承包土地的政策处理,感到难度大、负担重,单靠乡镇、街道的财力难以胜任等。说明建设生态河道既需要加强宣传引导,同时需要统一思想,特别要统一领导干部的认识。只有提高了对建设生态河道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同时完善生态河道建设的办法与措施,才能加大生态河道建设的工作力度,政策力度、投入力度、促进生态河道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二)落实规划、真抓实干

要认真制订出台水利建设规划和河道整治规划,明确治理建设目标与任务。在规划的的落实与实施上必须解决好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要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将建设生态河道的资金列为发展计划和财政投入的建设项目,以便在财政与计划项目上给予充分的保障。二是要根据规划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分解制订具体实施的年度计划,并下达落实到镇、街道和河道、地段,变规划总任务为逐年度的实施任务。三是要建立负责生态河道建设的专门组织,对生态河道计划、安排和施工,实行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和管理,将生态河道建设纳入统一指挥、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的规范化轨道。

(三)增加投入,保障实施

  一要建立生态河道的投入机制。以政府的名义颁发出台《生态河道建设资金筹集办法》,明确资金投入的来源与渠道,建立生态河道更有力、更灵活的政策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筹措:(1)根据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思路,财政水利投入应向生态河道建设倾斜和集聚,以大幅度地增加对生态河道建设的投入。(2)实行受益区企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工商户等生态河道建设社会集资、分摊投入。(3)生态河道建设涉及市政、开发工业园区,具有土地升值、房产开发、企业落户等经济带动效益的,在同等享受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土地出让金返哺政策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行房地产开发与生态河道建设市场化综合动作。(4)土地综合整理涉及生态河道建设规划的享受优先安排生态河道建设任务,纳入土地综合整理计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5)纳入财政管理的水资源费、水利工程水费等收入,也应适当安排用于生态河道建设等。二要制订生态河道建设资金安排政策,明确市与乡镇、街道的投入比例与职责分担。因生态河道建设主要属社会公益性工程,安排总原则应是:在直接资金的投入上,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基层配套为辅。沿河涉及土地、作物赔偿等相关政策的处理,应以乡镇、街道为主。三是市政府应制订乡镇、街道生态河道建设有关指导性政策。配套资金的筹措,土地征用、作物赔偿等处理政策,能够统一的尽量统一,为基层提供和创造投入政策环境,把财力资源、政策资源配置到生态河道建设上来,以确保生态河道建设顺利实施,快速发展。

(四)形成合力,确保成效

生态河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确保成效。一是加强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与合作。凡生态河道涉及部门管理范围的由相关部门制订管理办法,承担管理职能。重点是:水利部门制订下达每年的建设计划,分河道制订建设标准,提供设计断面、平台高程、坡比和堤顶高程的技术规范,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土管部门要制定完善生态河道建设涉及土地开损、土地出让收益等政策。园林部门要制订绿化种植规范,提出选择树木种类意见,加强植树技术指导与管理。宣传部门要通过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关心、支持生态河道建设,为生态河道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思路创新、工作创新和机制创新。要积极探索生态河道建设市场机制管理新经验,特别要规范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承包与养护办法,深化河道与防洪堤、防洪堤与土地、防洪堤与植树林木等问题上的所有权、经营权等方面的统一管理改革,进行河道与防洪堤建设、圩堤管理、种植收益分配与处分办法等方面的探索,把建设管理与收益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河道建设与管理改革同步发展。三是生态河道长效管理是巩固建设成果,确保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总目标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亚于建设工作本身。要坚持建管并重,切实解决好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落实管理经费和队伍,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水平,积极探索适合生态河道长效管理模式,使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生态河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恢复和强化河道的生态功能,改善水环境。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建设理念上,就水利而搞工程,则与当前全社会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极不相符,也达不到建设生态河道的目标。因此,生态河道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调研,拓宽思路,勇于实践,不断总结,将河道建设与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持等各学科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努力构建符合自然环境要求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生态河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春秋 | 阅读:

苏公网安备 321283020014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