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网站首页 > 科技之窗 > 科技专家 >

化学工程学家和石油化工学家——朱亚杰院士

日期:2011-07-22 09:45|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朱亚杰(1914.12.4~1997.3.13),化学工程学家和石油化工学家。 1914年12月4日生。江苏兴化人。1928年就读于扬州中学,勤思好学,成绩优良。初中毕业前夕到镇江春游,他生平第一次看到火车,高兴之余见火车头冒出滚滚黑烟,既浪费燃料,又污染环境。他心想,要是能改变这种状况,那该多好啊!这也许是朱亚杰终身致力于燃料化工和能源研究的最初原因。初中毕业时,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眼看即将辍学,这时他向父母兄长表示决心,许下诺言:若能读至大学毕业,家中祖产片瓦不要。长辈见他意坚志明,受其感动,遂同意他升学读高中。

    1934年朱亚杰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朱亚杰一方面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另一方面仍勤奋读书,希望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朱亚杰随校南迁长沙后赴昆明,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朱亚杰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赴长沙,在度过了抗日战争期间几度辗转的岁月,于1942年去昆明入云南大学,重返教学岗位。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出国留学,1947年夏赴英国留学,入曼彻斯特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研究生。1949年国民党驻英使馆撤消,第三年公费无着,不得已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意愿,于1947年7月完成论文,获硕士学位。旋即受聘于英国西蒙卡夫化工厂设计公司,任副工程师。1950年9月该公司提出以高薪续聘朱亚杰,但朱亚杰向往祖国,谢绝聘约,于1950年11月回到祖国。

    1950年起,朱亚杰历任清华大学化工系副教授、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朱亚杰积极参加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北京石油学院的筹建工作。1953—1956年,他先后任北京石油学院教授、人造石油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人造石油专业,开展了粉煤和油页岩的流态化低温干馏研究,主持了鲁奇低温干馏炉的恢复设计和改造,进行了空气流化床褐煤氧化制腐殖的试验。1969年起他任华东石油学院教授,1978—1984年任华东石油学院副院长,指导了油页岩裂解和组成结构以及太阳光水解制氢等研究。1979年起他兼任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开展了固体化石燃料的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研究。

    朱亚杰1980—1983年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1981—1986年任国务院第1届学位委员会工学学科评议组组员,1983年起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顾问、国际发展研究中心能源组组员,1984年起任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联合国亚洲与太平洋经济与社会委员会能源顾问,1985年起任华东石油学院顾问、国际氢能协会常务委员、石油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起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80年朱亚杰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亚杰为人十分耿直,主张实事求是,不崇洋媚外,独立思考。他认为中国石油化工发展实质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他曾给笔者(注:指本书作者)讲了一个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70年代,辽阳化工厂从法国进口一套乙烯裂解炉,共13套装置,说明书上注明热效率为83%。但经朱亚杰核算,结果只有81%。法国人很惊奇地说:“你们中国还有人会计算出这套炉子的热效率是81%。”法国人不得不承认是为了商业的需要才提高2%。70年代初他为配合引进石油化工技术,对上海金山石油化工总厂引进三菱式梯台炉裂解轻柴油制乙烯的工艺进行核算,朱亚杰推导出炉管排列与倒梯台型炉壁间的辐射角系数诸值,解决了核算关键的难点。之后不久,应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总厂邀请对乙烷炉数学模型设计进行核算,发现国外某公司设计中乙烷气里含有1%的乙烯杂质,未经校正,致使热平衡数值有误,证实了外国设计未必无误的诊断,从而鼓舞设计人员的信心。齐鲁石化总公司由日本引进年产30万吨尿素化肥全套设备,特约朱亚杰率领小组对改换原料气后的全流程进行逐项核算研究,使我方对外谈判处于主动有利地位。这些工作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石油化工的发展,获得生产厂方的好评。朱亚杰正是这样以自己精湛的专业技术为祖国做贡献。

    朱亚杰一直强调在科学研究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例如,约旦王国资源局曾委托西方国家进行油页岩试验研究,十几年来尚未找到合适的工业干馏炉型,于1987年转而委托中国方面研究。朱亚杰领受任务并在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组织开展了约旦油页岩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成功。这表明中国油页岩基础研究为生产实践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为推动生产起到了显著作用,也为中国干馏技术可能向国外出口做出贡献。

    朱亚杰热爱教育事业,已培养了数十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88年9月石油大学在庆祝他执教50周年的大会上,高度赞扬他执教50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始终不渝地忠于人民教育事业,为培育石油化工科技与管理的高级人才,为创建北京石油学院和建立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做出的重大贡献。

    附一:朱亚杰院士简历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院士)。化学工程学家。江苏兴化人。1938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9年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学院得硕士学位。1949-1950年任美国西蒙卡夫斯化工厂设计公司工程师。1950年底回国。1950-1952年任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1952年11月-1963年8月任北京石油学院教授、人造石油教研室主任、炼制系主任、固体燃料研究室主任,1963-1966年任副院长,后任华东石油学院教授、副院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兼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理事长,石油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氢能源协会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工学)。是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被邀担任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和联合国大学合办的能源研究组第一届成员。长期从事煤、页岩、石油等可燃矿物化工综合利用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开展粉煤和油页岩流态化低温干馏研究,主持鲁奇低温干馏炉的恢复设计和改进及褐煤空气氧化制腐植酸试验,指导油页岩热解和组成结构等研究。50年代创建我国第一个人造石油专业,主持编写和讲授过人造石油工学及低温干馏等课程,培养了十几名研究生。代表性论文有《空气流经填充床中的传热研究》、《粉煤流化床低温干馏的研究》、《褐煤加压氧化法制取腐植酸》、《中国褐煤及油页岩的临界气体抽提的研究》、《中国能源政策研究报告》等,著有《人造石油工业》、《页岩油化学及加工》。

    附二:朱亚杰院士科学箴言

    “信”的另一个涵义是讲信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认为首要的素质是待人以诚,遇事讲信用,不一定有求必应,但能做到的不要推辞,知道做不到的绝不能满口应允,要言而有信,不能为人不诚恳,油头滑脑,不老实。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苏公网安备 32128302001430号